浅谈野钓鱼饵状态的把握 (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64803 | 回复2 | 2014-3-4 1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野钓鱼饵状态的把握


  网上不少台钓高手谈及野钓用饵,一般都认为是要把重点放在研究鱼饵的味道上,特别强调要找到鱼爱吃的口味、能把鱼诱来的气味,对鱼饵状态则要么认为关系不大,要么论及不足。邓刚大师在赤壁给钓友们讲课时也说过野外钓鱼,味道是第一重要的,状态是不重要的,特别不重要的是雾化。大师的话自有其道理,但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理解。这话对还不大懂鱼的食性、不大懂配饵的初学者来说是有针对性的,但对已经对鱼的食性有所掌握的钓友来说就未必适用。一些钓友四处打听鱼饵的配方、秘方,以为有了好秘方就能钓好鱼;钓鱼时,我常遇上有些钓友,或把做好的鱼饵拿在手里,边钓边捏,或边观漂边不自觉地拿着鱼饵揉来揉去,或图方便,边钓边把饵先搓成一个个小球,还排得整整齐齐,用一个拿一个,对鱼饵的状态问题是不大考虑的。而根据我的垂钓实践,对此是有不同的观点的。
  野钓恰恰要特别注意的是鱼饵的状态,对其关注度起码要不亚于鱼饵的味道,尤其在钓小鲫鱼时更显突出。野生鱼的食性是比较好掌握的,除了放养塘和一些特殊水域,因投喂颗粒饲料而有偏口,或水质过肥、水的酸碱度偏离了正常值等原因而使鱼挑食或不愿开口就饵外,一般水体的鱼是不大挑食的。君不见,我们打窝扔进去的小米、玉米、麸皮、颗粒料等东西,我们钓完鱼扔到水里的剩饵,什么时候看过还留在水里,鱼没吃下呢?只不过找准鱼爱吃的口味、爱闻的气味,鱼会来得更快、吃饵更积极。经过精加工的、反复试验的商品饵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只要不是配得气味太呛、味道太怪,一般野生鱼是乐于接受的。而饵料状态就不一样,想要更多更快地钓到鱼,就需要提供给鱼很方便的入口,很乐意停留的就餐环境,既招来鱼又留住鱼,掌握好鱼饵状态就十分的重要。
  鱼儿作为水中动物,长期进化而形成诸多遗传式的本能,是聪明而有灵性的:因自然水体大多处于食物不足状态,鱼儿总善于以尽可能小的体力消耗来摄取赖以生存的食物营养,会优先选择好入口、好嚼碎、好消化的食物。综合考虑鱼饵的物理状态是钓技和钓鱼经验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调制鱼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有关状态的问题:

  一、软与硬

  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调制鱼饵,加水多,饵就软,加水少,饵就硬。鱼无手无牙,柔软的鱼饵便于入口,往往能更多地钓鱼。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的基本功够,能顺利把竿抛出去,饵又不脱落,饵应尽可能软些。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基本的要求,实钓时根据钓场环境会有所调整。拉饵又比搓饵入口好,用拉饵的时候一般比搓饵上鱼快。水边有些钓友看我上鱼多,就到我这里来蹭点饵料去钓,但一会儿准说我的饵料用不来、不好用,抛竿就掉,入水没多久就化没了。其原因:一是钓组选配不好,尤其是选用的竿抛投不顺手;二是基本功不够,抛竿用力不匀称;三是鱼饵的认知问题,而这才是最主要原因。很多不大懂钓技的钓友都愿意鱼饵在水里能十分钟八分钟不化不散,等鱼上钩,甚至还希望提起竿来饵还在钩上,鱼不咬口或饵料没化掉是不提竿的。不懂得鱼饵入水声、下落的动感和声音以及化散的鱼饵招鱼留鱼的作用往往比饵料的气味更重要的道理,其钓鱼思路与传统钓法里小米打好窝、蚯蚓等鱼咬的方法是差不多的。而我扬竿频率是几倍甚至十倍于他们,天道酬勤,自然我的收获比他们多得多。
  野钓不可避免会遭遇小杂鱼的干扰,这并不单纯是件坏事,小杂鱼的抢食声、动静很能吸引鲫鱼和大鱼的注意,这种作用也比鱼饵气味影响大。为了抗小鱼中途拦截,保证鱼饵能到底,有时我们得把鱼饵做得硬点,这是无奈之举。小鱼的干扰程度在不同水域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通过换大漂、缩短子线、钓跑铅、搓大点饵、调粘点饵等方法能让饵料到底,则还是应该优先保持饵料柔软的入口状态。另外也可以算一笔帐,比如,如果十分钟内用硬饵只能两次咬钩上鱼,而用软饵每十竿有一半能到底,一分钟内就有咬钩上鱼,那无疑是用软饵收获更多,招鱼留鱼效果也好,只不过人更辛苦些了。
  野钓大鱼,我们常用散落饵,小鱼多时用干散,小鱼少时用软散,因饵团量大、散落快,保证窝里能留下较多的饵料,招鱼留鱼的效果确实不少,但干散饵把鱼钓上来的效果却不大好,不经大鱼吸吐、试探,还容易钩不牢跑鱼。这时可以从中分出小部分饵来,加点水,有时还加点面粉、粘粉、拉丝饵等粘合剂,单独做一块软粘饵,可以下钩挂软饵、上钩挂干散饵来钓,或者招鱼时用干散饵,大鱼进窝了用软饵钓,效果都会好多了。拉饵钓也一样,因拉饵窝里残留少,可以时不时搓两团大饵抖落到窝里,增加招鱼留鱼能力,要是另配有干散饵,这种交替运用效果会更好。使用包饵、蘸饵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二、散与粘

  饵料的散与粘的程度,既取决于饵料中粘性物质的多少,又与饵料成份粗细、加水多少、打揉次数、装钩时用的力度等因素有关。有一点要切记:装到钩上的饵一般是不宜过于密实的,应该在水里比较容易被水浸入,这样一是容易散落,二是容易浸入水后变软。饵到水底后,最好能很快就变得象棉絮一样没有骨感,旁边散落出细颗粒,鱼才愿一口吞下。有人说,饵不够粘,可以多打揉几次,这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过度的打揉、反复的揣捏是不利的,如果饵料不够粘,一般是宁愿加点粘合剂,也比捏得很密实效果要好,除非是所配的饵吸水性很强,很容易膨胀、变软、变散。尤其在使用软散饵时更要注意,用力大了或搓饵次数多了,都会影响饵的溶散性,运用搓饵时不可不注意散与粘的问题。

  三、散落与雾化

    除了钓鲢鳙特别要求雾化好,底钓是忌讳很多雾化的,甚至要尽量减少雾化,钓浮、钓离底,雾化也要适度。太多雾化会刺激得鱼儿乱冲乱撞,影响浮漂信号,也招大量小鱼,还会因为钓点小区域水质变混,溶氧下降,鱼不愿意进入,就象人不愿呆在灰尘弥漫的环境里一个道理。但散落是必要的,要使饵料散出部分来,不致于被鱼一口就吃完了,钓点里散落一些小颗粒、小片状食物,鱼一时吃不饱、吃不净,才不舍离去。细颗粒成分慢慢往下散落,气味也释放出来,也起很好的诱鱼效果,但关键是这些细小成份不能飘浮在水中停留太长时间,应该比较好沉底。雾化主要是饵料中的比重轻的粉状物形成,也与饵的粘度有关。所以,底钓饵细腻的粉状物含量要少,另外还要略加打揉。以前开拉饵,讲究饵充分吸水后,不要打揉,握成团即可,而现在讲究要适当打揉,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弊端。

    四、粗与细

  饵料讲究虚实结合、粗细结合。几种商品饵搭配使用,除了味道的搭配,其实更主要的是粗细的搭配。细为虚,随水扩散,使鱼闻味寻来,粗为实,使鱼食之有物。钓大鱼需要粗的成份多一点,有利于成窝、留鱼。但粗粒成份多了,则口感粗糙,入口性就差些,这时应该加点雪花粉、可揉蛋白、状态粉等薯粉类含量较高的饵料,可明显使饵变柔软。细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粉状饵,饵料也粘合不起来,同时它还起使饵柔软的作用。钓鲫鱼细的成分就要多一点,而粗的成分要少一点,因为鱼小更需要更好的适口性。

  五、比重

    饵料的比重问题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鲫鱼,体小力弱,过重的饵料鱼吸食费劲,可能导致鱼不愿吃食,同时也由此决定浮漂信号的大小,在水温低、气压低、鱼的活力低时更显突出。另外,比重大小还决定饵团下落快慢,鱼接口能否接住,底部淤泥较厚时是否会落入泥中。减轻饵团比重,除了加入轻麸、雪花粉、状态粉等膨化制成的比重较轻的物质外,还与饵团是否密实、是否能快速吸水膨胀、化散的速度等因素有关。有时这个问题处理好了能明显提高渔获。

  六、用饵大小

  用饵大小首先要想到饵团到达底部时需要剩多大,再考虑下落过程的散落、小鱼抢食损失的部分,从而决定装饵团的大小,过大鱼儿吸食不便,过小则留底诱鱼的饵量不足,还可能到底成空钩了。钓大鱼这问题不大,钓小鲫鱼时则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毕竟鱼嘴小时是难以吸进大饵的,要等鱼啃食得大小差不多了再吞下,上鱼速度自然就慢了。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好掌握,影响比起前几个问题来也小。


  以上是我对野钓用饵物理状态把握的一些粗浅认识,可能有些问题还没有考虑到,有些认识还不一定成熟,也不一定正确,写出来希望对初学的钓友们有所帮助,也欢迎对此研究比较深的朋友们指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奔奔 | 2014-3-4 20: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来学习一下  坐沙发

点评

奔奔沙发都被你坐完啦。  发表于 2014-3-4 22:54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