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12日 第 01 版)
精细高效 提质减损
安徽着力提升小麦机收作业质量(粮食生产一线探行)
本报记者 游 仪
麦浪翻滚,机械轰鸣。 6月7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赵集乡界牌村,连片麦田,两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麦穗一茬茬割下,麦粒一颗颗饱满。一个上午的紧张作业,能收割三四百亩地。 “我这1156亩小麦,3台机子加把劲,1天就能收割干净。今年平均亩产能有1200斤以上!”阵阵麦香袭来,种粮大户王韶山喜上眉梢。 作为太和县顺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老王种地,从播种到植保,再到收割,早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合作社里的100多台农机,今年不仅为周边1.5万亩麦田提供了社会化服务,12台大型收割机还前往外地开展跨区作业。从浙江余姚到河北衡水,自南向北,抢抓农时。 这要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以前种地,设备少、动力小,别说收割,施肥打药都费劲。有一年,三轮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装满了药,却因下雨不能下地。老王急得跑到县里买了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喷洒,这才没有耽误时机。 机械换代升级速度快。指着田里的收割机,老王感慨,以前用的小型收割机,忙活一天才收五六十亩地,一边收还一边掉麦粒,“如今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到了2%以内,按亩均单产1200斤计算,一亩地能多挣约60块钱。” 颗粒归仓,还有诀窍。夏收时节,一场场以“精细高效、提质减损”为主题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江淮大地轮番上演。农机手们收割、脱粒,一气呵成;麦田专家捡拾麦粒、测算减损率,一丝不苟。 提升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是夏收的重要一环。安徽今年举办了50多场机收减损系列活动,全省机收损失率在2%以下,较往年下降1个百分点,挽回小麦收获损失超3亿斤。 走进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千亩麦田中,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站十分显眼。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连上手机,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到气温气压、虫情病害,一目了然。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安徽收获4280万亩小麦。 “今年安徽小麦预计产量350亿斤,较上年增加约10亿斤。实现小麦生产‘十九连丰’,当无问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