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翔宇 于 2016-4-27 12:01 编辑
太和县正式命名应上溯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712年),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646年)。可谓太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太和,只要一提太和石条街,上至耄耋老人,下到00后,无人不知,可追溯起源,知者寥寥无几。
有的资料写的很笼统,石条街有700年历史。本人查阅民国十四年县志,太和城扩建重修于元朝大德年间,此时有没有石条街不得而知。 明正德甲戍(1514年)知县赵夔(kui)甃(zhou)设立五门五关。有文章称为朱元璋后代所建,也无法印证。 但现仅存北关(古称大义门)吊桥依然存在,估计6个月后全部消失。
其实太和老街之大,不输屯溪老街、三河老街,目前人家却以此开发成了财政收入亮点。 太和老街的消失与决策者不无关系,但老百姓的自我破坏也有一定责任,私自改建翻建无人过问,导致保护已无意义。 老街的命运让人痛心,但相关部门的失职渎职该谁承担! 史料记载太和老街有相当规模,以大街口为起点南北、东西走向各有500米。
为当时中原地区经济重地之一,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尤以清朝鼎盛。
从图中可以看出,沿街房屋属两层楼房,砖雕瓦饰,木刻门窗,有别于皖南建筑,又不失徽派风格。
虽经历数百年,仍坚固如初,居住无险。 未拆之前保护完好的对开门。这也算得上古董了吧,但己下落不明。
部分拆下的石条块仅有一点堆放太和文庙内。保护不是一个文物部门力所能及的。
太和老街的的消失也是必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无疑处于尴尬之地。
这是大街口一块门板,上面存满了钉子,这里记载了老街的风风雨雨的历程。
可以想象在这里张贴的布告、公告、公示、广告、启示等等。
三河只不过出了一个年青时效命于外国,老了没用了,回国搂个美人怡享天年的败类,让人嗤鼻。
太和人,你有值得骄傲的历史,爱家爱太和!为家乡而唱,为太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