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和地税局刘心云 配图: 李广军
说到太和,酒文化非常丰富,说到酒文化,酒席上规矩特别多,太和本地人若能精通一二,就能在酒宴上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外地人来到太和,若要参加宴席,多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只有喝酒的份。太和酒规矩,典型的就是走杯。 太和走杯,用笔难以写出其中的高深和精妙,只有参与其间,才能慢慢有所品悟。每人面前的酒杯,叫门盅,共饮三杯后,每个人都可以敬酒、邀杯、走杯。喝过自己杯中的酒,可从主位挨个敬酒;也可以主动邀杯,一次邀一人或多人,把酒杯走给多人或一人。所有参与者的酒杯公用,有的人面前可能有好几杯酒,而且都有讲法:哥俩好,三星高照,四季来财等,七仙女最有诱惑力,七仙女抱娃,就是满座的酒杯走给一人,满堂红了。
酒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喝酒确实容易醉酒,也确实不卫生,但民风习俗如此,一时半会的很难完全摈弃掉。 太和走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礼节性的,先喝为敬;二有深层次的含义,证明酒和杯子都没有问题,大家可放心饮用。 深层次的含义,还有三个方面的合力因素,但没有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算口口相传。
一是与鸿门宴颇有点渊源。与鸿门宴一样带鸿字的,是楚汉的界河鸿沟,也就是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鸿门宴会,埋下了楚汉相争的伏笔,间接地促成了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鸿门宴里刀光剑影,杀机暗藏,在太史公的笔下更是险象环生,以至于“酒无好酒,宴无好宴”,成了现在人的口头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在楚河汉界的“鸿沟”,深深地影响着两岸的人际交往。 鸿沟两岸的人们分属两方阵营,除了打仗,应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河之隔,民间私下的交往很难杜绝,总有姻亲关系,或者族群利益,宴席也就不可避免。受鸿门宴“酒无好酒、宴无好宴”的影响,宴席上,做东的一方,为表示没有敌意,先喝干自己的杯中酒。传说中有种酒具叫转壶,可以倒出不同的酒;走杯后,酒杯一走乱,就是有这种壶,也无法使用了,不知斟满酒的酒杯要走给敌人或者朋友。古时候来往交通主要靠漕运,鸿沟是贾鲁河的源头,贾鲁河,又是沙颍河的一个支流,这种走杯习俗随着船工的移动和商旅的往来也影响到了沙颍河沿岸的太和。在网上看到,河南沙颍河流域的劝酒风俗也相当厉害。这种可能性很大。 二是太和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位于黄淮平原、平川沃野,无有屏障,历史上太和就是兵家纷争之地,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和大规模的战争,都在太和这片大地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春秋战国时,“南有新萋”,属魏国,不久就成了楚地。陈胜吴广,据考证就是界首新阳人,起义后,陈胜思乡之切,回老家途中,被车夫庄贾杀害于城父,再向西南几十里路就是陈胜的家乡了。西汉末年,这里流传着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界首还有以光武命名的集镇。唐末,黄巢起义,在太和这片土地上转悠了三四圈,现在三塔天宫就是纪念黄巢的,后梁的朱温将领杨师厚就是太和斤沟人,淝河浦就有过大规模的战争。南宋时,太和是金和南宋对峙的缓冲地带,清朝乾隆年间,颍州知府王敛福编撰的《颍州府志》记载,在太和城北三里有回心冢遗址,顺昌一役,金兀术(史书上叫完颜宗弼)败北至此,积骸成丘,有悔心。元末刘福通的农民起义,把太和的人民搅得寝食不安,元帝国的军队几乎屠杀绝了太和人;清朝的捻军起义,“坚壁清野”这个词就是太和县令造出来的,就连太平天国李秀成的远征军势力也波及到太和,在原墙这个地方驻过军。 太和土地上的人民总是和陌生人打交道,在酒宴上总有不少顾忌,让人多了些许的担忧,酒宴可能就是一种非军事的暗中较量,显得波谲云诡。因此,走杯喝酒就成了释放诚心,表达善意的最好方式。 三是太和的土著居民,几乎绝迹。太和的族谱或者家谱都是断代的,多从明初开始,祖上来自山东枣连庄。每一次的战争之后,生灵涂炭,百姓遭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太和这片土地上,有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几乎是十室九空。史书记载,大规模的移民就有三次,可见战争的残酷。每一次农民战争,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民族冲突,都是生灵涂炭。东汉的范滂,有说是太和细水南岸人,也有说是河南汝南人;五代十国的名将,斤沟人杨师厚,据考证是北方少数民族人;明朝居住在太和的白菜尚书王质就是山东的移民。他居住的街被称作王布政街。虽说太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深厚,但历史上太和名人真的不多,他们的尸骸多埋葬于战争的洪荒中。 地方驻过军。
太和土地上的一代人流离失所,悠久的文化传承又吸引来了一代人,走杯酒文化消融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隔阂,哪怕初次见面,三杯两盏白酒一过,称兄道弟成了莫逆之交。
不论是历史渊源、地域环境,还是人际间的交往。这些只能略微窥见一些走杯酒文化的影子,但走杯的习俗确确实实影响着太和人的日常生活。在太和,走杯能酣畅地表达心意,走杯烘托出宴席的热闹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