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卿,今太和县赵集乡周寨村人,一生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并为之矢志不渝。
矢志办学堂
1885年,周显卿岀生在赵集乡周寨村。父亲周德明,前清秀才,以塾师为业,周显卿是长子。也许正是这样的岀身,使成年后的周显卿更重视教育,更容易接受革命道理,献身革命事业。
周显卿自幼随父亲读书,1900年参加乡试,初试有名,复试落榜,在家务农。农事之余,以书为伴,常常通宵达旦。17岁那年,父亲因年老体衰,退休返家,家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周显卿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田间劳作上。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土崩瓦解。国民政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国民党太和县政府立即响应,在县城办了短期校长、教师培训班,周显卿第一时间报了名,在录取率仅为三十分之一的情况下胜岀。学习了三个月,被分配到距家约25公里的高庙乡创办小学。政府无力提供经费,规定校舍取自神庙,开支由自征庙产和收取学费解决。在任用校长方面,竞争上岗——谁办成学校谁当校长,校长有权自聘教师。当时,信奉佛祖神仙是国人千年形成的习惯,扒神像办学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周显卿耐心讲解办新学的好处,争取当地旺族、乡绅的支持,终于在1912年夏季,招收了40多名学生,办起一个复式班,周显卿成为高庙乡历史上第一所新学堂的第一任校长。
周显卿居家所在的望高冢乡,乡长是一位思想比较新潮的新派人士,他私下请周显卿回乡办学。1913年春,周显卿回到望高冢乡,有了在高庙乡办学的成绩和经验,他设计了一个以点带面的办学计划。
首先,他以离他家比较近的周祖师庙为切入点,这里不仅有四间大殿,东西各有六间厢房可作教室之用,尤为重要的是本地乡绅差不多都是他父亲的学生,扒神像工作相对来说要好做一些。在乡邻以及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家乡的第一所新学堂总算办成了。新学期开学,招收142人,开三个班。
在以后的数年里,周显卿又在五里庙、高堂庙、菩萨庙、闫庙等地办起了十七所小学,周显卿成了这十八所学校的总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数城北的五里庙小学办学最为不易。这里有王姓家族,以五里庙是他们王氏家庙为由,不许征用庙产,并聚众殴打教师。周显卿代表学校提起控诉,王家在县里败诉,遂上诉至凤阳府,凤阳府维持原判,王家再次败诉。官司虽赢了,却支付了不少费用,办学经费拮据。好在周显卿的办学精神深深感动了广大群众,并得到大家的支持。学校发展很快,三年间在校学生猛增到500多人,开了六个班,有十多位教师。
传播新思想
周显卿不仅是创办新学堂的先驱,也是传播新思想的使者。
他是太和县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践者。他不仅提倡女子上学,而且敢于让男女生混读,开启了废止重男轻女、男女授受不亲等俗规陋习旳先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他让女儿周庭芝、周庭香进校读书;其次,又让侄女周庭兰读书;最后,他又做通王寨以及陈寨、五里庙等村十多位女孩父母的工作,先后让他们的女儿入学。
周显卿还是革命理论的传播者。在他担任校长的20年期间,他为各校订阅了不少进步书刊,其中有《新青年》、《新生活》、《读书与生活》等,这些书刊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周显卿又是革命火种的保护者。1927年初,王相贤、吴宝元、阮树仁等几位知识青年来到祖师庙小学,周显卿知道他们都是进步学生,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收留了他们。这些进步学生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不久,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在南京、上海等地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太和县的革命形势陷于低潮,王相贤等被迫离开。临行前,王相贤将一箱进步书刊交给周显卿代为保管。周显卿保护的火种,以后都生根发芽,并结岀硕果,如周庭芝、周庭香、沈香庭等人参加革命,有的壮烈牺牲成为革命烈士,有的出生入死成为战斗英雄,还有的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创者和建设者。
志如磐石
正当周显卿所办的学校越来越红火的时候,1931年冬季的一天,县政府以“赤色可疑分子”为由,解除了他十八个校长的职务,就这样,周显卿离开了他呕心沥血二十年创办的学校。
为了生计,周显卿先后在原墙张老仲家、三塔孙如松家、张楼张景和家任家庭教师十多年,直到太和解放。
在周显卿的鼓励和影响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参加了革命。其中二女儿周庭芝在太和县“四·一九”暴动中被捕,不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的照片和事迹,被陈列在县革命博物馆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