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太和往事--《文庙》

[复制链接]
查看70711 | 回复27 | 2012-2-22 1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9年冬天很冷,父亲骑车送我去一小上学。五里多远的路,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给动得往大棉衣里一缩再缩。手窝在袖筒里,想象自己是动画片里的大力金刚,对自己说我能量充足,冻不坏。

那时家里看的都是黑白电视机,双眼习惯了感受不同程度的灰色。深冬里草木凋零,天色灰暗,路面灰白,满城望去都像是黑白的电视画面一般,单调,却自有种单调的和谐感。尤其是从经黉学街去向太中旧门的方向时,那些老瓦房、旧门面、破砖墙、屋顶墙缝的枯草,总是含蓄低调地沉静在风中,送走一个又一个冬天。冷冬里路过黉学街是一种愉快,街面很窄,房屋像挤在一起取暖般,靠得很近,挡住北边流来的风。

一路行来,眼睛能看到的色彩只有两处:一处是一个年龄20上下的乞丐,浑身肮脏不堪,裹着件不知从何处垃圾队上捡来的破烂绿军衣,两个屁股蛋露在外面,冻出的紫红色隐遮在厚厚的灰垢层下。这乞丐大概是有点傻而被家人赶出家门的。过去那些年岁,太和乡里根据习惯喜欢“亲上做亲”,孩子又多,生出智障儿的几率不小。贫穷,加上多子,傻小子干活不行,找媳妇又困难,赶出家门,虽说残忍,也是给家族减去一个负担。

这露着屁股的年轻乞丐在黉学街上晃悠着,一路上很多太中或一小的学子。不知曾有多少家长指着他对子女说:“瞧,不好好用功,将来就跟他一样!”可他却经常带着笑脸,有时会傻傻地仰起头,对着冬天呵呵几声,那节奏像墙头待绿的枯草在风中雍容摇动。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预告大雪将至的浓雾天,他从路边经过,带着水气消失在白雾中,此后销声匿迹。我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世,倘在,这些年又是怎样度过的。

另一处色彩,就是文庙。这黉学街从古以来,就是太和学生们通向学府的必经之路,街北侧就是过去的城隍庙、关帝庙等,现在已荡然无存了,只有街口的文庙还在——据说建于元大德八年,是现在的太和县城刚刚设立县治的时候,可以想象当年落成时是怎样的郑重,以及后来几百年间攻读四书五经的学子们路过这里时朝圣般的心情。可当1989年冬天我经过这里时,世道早经沧海桑田。那时文革的破坏刚过去十来年,这昔日圣堂的建筑多数都被毁了,只剩下破破烂烂的大成殿,颤巍巍地在冷风里抖着。即使阳光偶尔洒下,那古殿依旧畏畏缩缩,像看惯黑暗的人一时不适应光明。殿墙漆色剥落,斑斑驳驳,若是拍成照片,可能会饶有古趣,而在当时,在1989年的冬风里,我总感觉它比我更冷。

1994年,我小学毕业,从此再没感受过黉学街的冬晨。而文庙也不会再陪我一起忍受寒冷了,那年,官方觉得,这文庙,既然号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得像样点,漂亮点,于是大兴土木。先是拆下大成殿上的旧砖瓦——在他们看来这饱经岁月的瓦已经太破了——换上新造的琉璃瓦,这下子光色流金,灿灿夺目了。接着又移梁换柱,漆墙涂窗,大殿里置上药贩子们出钱捐的孔子像,基座上还不忘铭上捐献单位之名,以供人祭像思源。工程越搞越大,大成殿前辟开空场,水磨石铺地,前方又建池塘,谓之“泮池”,池上汉白玉架桥,谓之“泮桥”;全新的门楼当街砌起,“太和元气”大字匾牌高悬——这句话虽出自经书,却正应了地名,倒也有趣。

从此,曾在冬日里带给我“同此凄凉”的感受的旧文庙消失了,一个新建筑——九四版新文庙带着一丝得意立在黉学街口,门楼、殿墙一派红彤彤的暖色。我始终未喜欢过它,没有岁月的积淀、壳子崭新漂亮,却没有灵魂。

自文庙往南,从前是条狭窄的短街。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条街被一窝蜂的“温州发廊”、“美发厅”占据。个个门前招摇着各式诱人的招牌,每间屋里墙上都贴着纷乱的海报,展示当年明星们最时新的发型。到处响着洗发声、泼水声、剪刀断发的嚓嚓声、电剃刀的嗡嗡声……道两边的排水沟里时时流淌着洗过头发的泡沫水,每逢雨天,沟水涨腻,泛起诡异的色彩……

别看这些发廊里明星海报张贴得光鲜,实际上很多手艺平庸的店家根本整不出那样的发型来。有时帅小伙进店,想弄个郭富城或林志颖式的发型,结果出店时却带着个不整齐的四六分或俗称“汉奸头”的中分。那些半路出家的理发师们,技艺未精,就急于赶经济大潮。92年某天父亲带我来这儿理发,选来选去,被一家门前高悬着的“顾客就是上帝”的招牌吸引住了。走进去,店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南方口音的瘦青年店主。我坐下来忍着性子任他那把不利索的剪刀在我头上肆虐了一个多小时,头发弄成了乱草坡。看得出他比我更辛苦、更累,付钱时,父亲看到他用来夹住头发的两指已被剪刀连磨带割弄掉了层皮,就没发作,只是问:“剪到手了?疼不疼?”他答道:“我们师傅也经常剪到手,我们师傅有时还剪到客人耳朵呢!”说着勉强地笑了笑。有什么好怪的呢?要气就气他那个江湖骗子师傅吧。几个星期后这店就经营不下去关门了。不管那瘦小伙如今去了哪里,我祝他手艺进步,生活幸福。

文庙翻新工程完成后,官方大概觉得,文化圣殿前配上这么条街,太不伦不类了,于是下令拆迁。方圆十数亩的地面,旧房一扫而空,连同我当年熟悉的街巷——曾在冷冬里如此和谐的瓦房、门面、砖墙、枯草……新千年到来时,崭新而陌生的“文庙广场”出现在土地上,前面树起牌坊,匾曰“太和胜境“,中心置一大石砚雕刻,以示此地历史悠久,乃文墨之乡……一切整洁多了,美观多了。可当我第一次踏足这里,突然感到一阵恍惚,第一次感到浮生若梦。然而,我听不见旧街巷灵魂的哭声,只看到傍晚时出来惬意地在广场上散步的人们,和四处奔跑玩耍着的与我当年大小相当的儿童——他们从未见过这地方曾经的样子,没见过那冬日里挡住风寒的窄街、痴呆爱笑的乞丐、文庙班驳的旧墙、温州发廊里贴着的老明星……也许很多年后某一天,当这广场消失,长大成人的他们再踏足这里,也会和我一样,有不胜今昔之感吧。

所谓怀旧,大概就是如此,不同年代的人们在逝去之前怀念着他们不同的往事,如果能把一代代人们的往事与情怀都发掘起来堆在地面上,那整个地球也将承受不住。

而文庙自身在这些年里如何呢?虽然被换了新装,可一时也闲置无事。在市场经济叫得最热的那几年,庙内大院的土地也被出租了——可能也是利于收回翻新文庙的成本——殿前空场,古时本应用于儒生们焚乡参拜的,到那时改作了溜冰场,院墙边的空地也没闲着,给摆上了十几张台球桌。于是,不用进庙门,便可听见溜冰场上男女小青年们的尖叫和尖笑,夹着清脆的台球撞击声。而大殿内,医药公司捐的孔子像双手执礼,隔着窗楹默默观望着这情景,圣人有灵,对这样的闹搞场面不知有何心情,千万且莫发“乘桴浮于海”之叹吧!

新世纪到来,盛行“反思”,“尊重文化传统”成了潮流。县城官方大概也觉得有反思的必要了。闹搞了几年的溜冰场、台球摊终于被撤去,文庙又重归静寂。在一些乐观的人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回归”吧

2007年夏,当我重回故乡,来文庙忆旧。建筑物新漆光鲜,看来是花工夫“保护”了。门前挂着两块招牌,一块是“太和县清音戏学会”;另一块是“太和县文物管理所”。可这里几既没有清音戏,也没有文物。走进庙门,但见庭院空寂,泮桥的砖拱上少有人行,大成殿前荒草碧绿。管理文庙的人就住在远西几间瓦房内,他们养的几只鸡鸭在空场上悠闲地踱着步。外面街市依然喧嚣,门内孔子仍旧寂寞……“文化意识”回来了,“文化”未必就跟着回来。读着殿上书法典雅的对联,看着一些京剧票友唱累了随手丢在圣像前的一次性纸杯,突然感到满怀凄凉。

那对联是这样写的:
远矣斯文之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大哉乃圣之功,德参天地,道贯古今


太和文庙.jpg
太和文庙大门



微笑 | 2012-2-22 1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
悛悛 | 2012-2-22 1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9:}
细阳老宅 | 2012-2-22 2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80后吧,很怀旧,发的都是怀念以前太和的景像

点评

是的啊 如果你们有太和老照片也可以发出来让大家怀旧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19 18:48
老↙_顽童〆 | 2012-2-22 2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文笔

点评

转载的 嘿嘿 谢谢支持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19 18:49
夜神妆裕 | 2012-2-27 13: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137305754830053424_4:}
君诚保洁公司 | 2012-3-19 1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阳老宅 发表于 2012-2-22 20:00
楼主80后吧,很怀旧,发的都是怀念以前太和的景像

是的啊 如果你们有太和老照片也可以发出来让大家怀旧下  {:soso_e181:}
君诚保洁公司 | 2012-3-19 1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_顽童〆 发表于 2012-2-22 21:31
:D楼主好文笔

转载的  嘿嘿 谢谢支持呢

老↙_顽童〆 | 2012-3-19 22: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君诚保洁公司 发表于 2012-3-19 18:49
转载的  嘿嘿 谢谢支持呢

{:soso_e100:}
梦醒 | 2012-3-20 14: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怀念的还是石条街……

点评

那边好像马上都消失了 没有多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20 14:20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