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江淮请您来丨700年太和老街,你们还记得它原来的模样吗?
然而,有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太和县最终没能保住这条老街,如今老街已从太和县城消失。推倒老城建新城,我们都感到很遗憾,只能用一组图片纪念家乡县城的过往。
回忆起太和,首先想到老街。它是朱元璋的后人仿照北京城在皖北建造了一座小城,因“太和殿”取名“太和”。太和人称老街为“石条街”,源于明甲午年间知县赵夔秋把街面铺上了石条。此后的700年间,石条街不断得到扩建,清朝乾隆年间规模达到极限。
据史料证,当时的石条街分东、西、南、北四街,街宽两米左右,由五条青石并行铺开,各街长约500米。两旁建筑皆为明清风格,前檐突至街道四分之一处。屋檐下,各色商品“一”字排开,布、坛、酒、药材、纸张、笔墨等应有尽有。
道路两侧为明清建筑式木楼,前檐外凸,飞檐微翘,一楼多为商铺,二楼多为居室。南北往来商贾齐至而聚,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所有的商铺均有前伸的房檐,行人走到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既不淋雨,也不踩泥。”
后因局势变迁,石条街由盛而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大批名流、巨商避难于此,石条街再次走上繁荣。其间,祠堂林立,仅西街就有四家之多。
当年的“四九起义”就是在这条街上策划的,至今还能找到中共皖北特委、共产党人办的军校、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部等遗迹。两广总督徐广缙祠堂、中共皖北特委、杨虎城军部等一大批古迹都可以这里寻到旧址。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前些日子和同学闲聊,聊到老街。无论是感情记忆上还是文物保护价值上,太和多数人都难以接受把老街拆除,改变成商业地产的事实。
老街是历史的见证其价值不可估量而今因旧城改造而整体消失太和从此也失去承载其厚重历史的基石和无限绵延的文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