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江淮请您来丨千年古镇 魅力倪邱,感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
倪邱集原名孤堆集,因西汉武帝(距今2100多年)御史大夫倪宽在此学习、生活和工作,后人为纪念倪宽故名倪邱集。
倪邱集(倪丘孤堆遗址)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1981年命名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倪丘孤堆遗址据文物考证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在遗址上曾发掘有石斧、石凿、骨针、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省博物馆藏有两件一九五二年出土的青铜麒麟灯,太和县馆藏1984年征集的唐代瑞兽鸾鸟镜。现在在谷堆上建有清风亭,旨在教育后人两袖清风、为人清正。遗址上建有倪公祠、经锄楼、经锄书院、课最堂等建筑,还有一颗距今近五百年历经沧桑的明代古柏。
倪公祠始建何年不详,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年知县刘玠重建;清乾隆40年知县宋丁奇修缮。
经锄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建位置为倪宽幼年读书、生活处,后人为纪念他在此建方形两层小楼,因倪宽幼年家境贫寒又酷爱读书所以经常带经而锄,因此取名“经锄楼”以纪念倪宽。“经锄楼”三字为清大书法家梁巘(yan)手笔。经锄楼危楼高耸、俯瞰茨河秋夜、月明掩映清绝,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汉相殿是为祭奠倪宽所修,里面供奉有倪宽石像。大殿左右是经锄书院,经锄书院是历史上我县三大书院之一,其余两个现已无从查找。它是在乾隆40年时由知县宋丁奇创办的,当年还捐献白银20两作为书院经费。同治五年(1860年)由当地人马怀珍重修。清末经锄书院改名为逊师小学,后遭兵乱停办,藏书也没有留存。1929年改为太和县第七区第22初级小学,学户收归教育局。
倪邱镇现在有七位国家级书协会员,所以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为了让倪邱的青少年们学习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书画作品,特成立倪宽书画院。与此同时它也是倪邱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之一。
倪孤堆遗址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县唯一的文化遗址。遗址上文物年代久远,自然与人为损坏严重,亟待整修,为保护文物,教育后人,倪邱镇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修复重建经锄楼等古建筑。
为此,倪邱镇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助资金。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倪公祠”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总计投入约200万,并且按照“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根据古典建筑风格的特点,建成了“倪公祠”大殿、“课最堂”,维修了明代古建筑“经锄楼”,整修了茨河故道围墙,加固了映月桥,并对倪邱谷堆整修绿化。
倪宽,山东省广饶县人,幼年时家境贫寒,后随母亲来到倪邱此地。做佣工时,每当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在干活休息间隙拿来诵读,于是“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后拜尚书学创始人欧阳生为老师,精心攻读《尚书》,在由郡国推选为博士之后,又投到经学博士孔安国门下研究经学,但依旧贫困,靠给学生们做饭维持生活。当时汉代实行射策考试取士制度,倪宽以第二名的成绩任廷尉文学史。倪宽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根据百姓的情形来决定征税时间的急缓。对那些贫弱户或农忙时节,倪宽不立即征收赋税,这样许多赋税常常拖着。有一次,适逢汉武帝对外用兵,急需钱粮。倪宽所辖京师,租税拖欠甚多,被有司告发,按律应当免去官职。治下的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就奔走相告,不约而同的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用担子挑,前脚接着后脚,好似长龙络绎不绝。结果不几天倪宽就超额完成收租税的任务。汉武帝深感惊奇,对倪宽愈加器重。倪宽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勤政廉洁,公正无私,仕途平坦,直至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故里。据史书记载,倪宽生前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及《封禅颂》等,惜早已散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