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手机已经实名制的人赶紧看看!太可怕了!
本帖最后由 刘翔宇 于 2017-3-1 08:09 编辑太和的小伙伴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
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跟过来了……
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而不仅仅如此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个人隐私暴露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你有手机吗?看完央视的这个报道整个人都不好了太可怕了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x03752s9n7s&width=500&height=375&auto=0&auto=1
网上“黑市”个人信息随意买卖
央视记者登录了一个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QQ群,里面的群员多达1946名,非常活跃。身份户籍、名下资产、手机通话记录、名下支付宝账号、全国开房记录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被公开叫卖,种类之多让人惊讶。
“图上发的信息都能查,先查一单试试,如像个户(身份信息)、名下车,各种档都是二三十块钱。”公开要价!全都能查!
查身份信息只需提供手机号
一些信息贩子声称,只需要提供对方的手机号就能获取对方所有隐私信息。征得同事小王的同意,2月4日中午12点06分,记者把小王的手机号提供给了网名为“孤星泪”的卖家,要求查询小王的身份信息,对方的要价是220元。
下午2点56分,对方发来了一张截图,上面有小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随后,记者又从对方手中买到了小王名下的车辆信息和“淘宝”送货地址,小王确认全部属实。
打车记录能精确到秒
QQ群里出售的个人出行轨迹中,每一张滴滴打车记录要价是55元。记者向一名信息贩子提供了小王的手机号码,两个小时后,对方发来了一张滴滴打车清单,内容是2016年11月份到2017年1月份,小王每次打车的详细记录,从哪里上车,从哪里下车,上下车的时间精确到秒。
小王看了记录后对记者说:“这个是去年圣诞节,12月24号晚上9点多,我从单位打车去朝阳区我朋友住的地方玩,时间地点完全一样,其他的也都对。”
手机通话清单被高价叫卖
手机通话记录则是网上信息黑市里的热卖品,价格也最高,一般在1500-2000元之间。
记者向信息贩子支付了1500元,要求查询小王的手机通话记录。第二天,对方发来了一张截图,上面是小王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份共6个月的通话记录,在总计1000多个通话记录中,详细记录着每次通话的来电与去电号码,通话时间、通话时长以及每次通话的话费。
看到截图,小王一眼认出了其中一个电话号码,那是他父亲的电话。
实时位置信息也成“卖品”
在QQ群的聊天记录里,很多信息贩子都表示可以对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手机用户进行定位,并且声称误差在50米以内。记者决定试一试真伪。
2月10日晚7点左右,记者和同事小王来到了北京西客站北广场,晚上7点24分,记者要求对方定位小王的实时位置。晚上7点41分,也就是开始定位后的17分钟,对方发来了小王的多张实时位置图,清晰标记了经纬度,定位的位置地点是:距离北京西客站北广场向北约150米。
这些个人信息到底是从哪些渠道被窃取并泄露的呢?央视记者表示已向警方报案,有关进展将继续追踪报道。
提醒:你的信息是这样泄露的!
1、各种网上单据泄露个人信息
快递包裹上的物流单含有消费者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除开因小伙伴们大意把快递单扔掉导致的信息泄露外,快递员也可能出卖收件人的信息。
此外,刷卡购物的对账单上,也记录着包括姓名、身份证在内的个人信息,随意丢弃同样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2、街边“问卷调查”、促销、抽奖活动
在街上,人们有时会遇到商家邀请参与促销活动或填写调查问卷,通常都会要求人们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或家庭住址等。很多人因贪图一时便宜而将自己的信息送给他人。
3、网上简历不经意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都是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进行。在简历中,各类个人信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可能会被不法分子低价转售。
4、养成数据备份习惯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的信息被当成商品随意买卖,我们的隐私被毫不尊重的泄露公开,我们就像在人群中裸奔.....希望警方可以尽快破案早日找到信息泄露源头严!惩!不!怠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