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
本帖最后由 wahson 于 2016-8-25 10:35 编辑俗话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太和今天到来的秋雨,气温明显下降,早晚温差相对变大,给适应了炎热的人们带来了较大挑战。尤其是有关节痛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秋季的养生和保健。
隐患一:关节痛
关节炎病人的周围血管收缩和扩张时间比普通人要长,且收缩、扩张得不充分,因此在较冷环境中皮肤温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进入温暖环境时皮肤温度上升也较健康人慢。因此,关节炎病人在突然寒冷时,往往会发生关节痛。同时,寒冷还可使关节的滑液黏度增加,关节活动时也就增加了阻力。 专家建议:关节炎患者听到气象预报有突然降温或阴雨的消息,应及时做好保暖等预防工作,以减少关节疼痛的发生,户外活动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 注意保持居室温暖干燥。要多摄取蛋白质营养。鲜牛奶、大豆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预防关节炎,减小关节炎疼痛都具有辅助作用。老年人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加肌肉力量,这样可以减轻关节的负担。比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都是较好的活动方式。
隐患二: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秋雨绵绵,天气冷暖变化无常,气温降低时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收缩,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就会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张压会升高0.6毫米汞柱。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很容易诱发脑出血和心绞痛发作,血压波动较大时又容易诱发脑梗死。 秋季往往温差较大,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的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密切关系,常常会诱发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隐患三:呼吸道感染
秋天气候变化复杂,早、中、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粘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抵抗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因此,在秋季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这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秋天主“收”,因此,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尤其在秋雨时节,气温变化多段,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因此,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保证睡眠 适当运动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需要贮存体内阳气,因此人们常出现疲惫之感,此时要保证充足睡眠,以调节个人身体的状态。与此同时应加强锻炼,可以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便于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注意根据天气适宜增减衣物,以免受温差影响,而引发一些疾病。热水浴足 疏通经络 秋雨时节,气候变化无常,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会引起我们血管收缩,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我们双足上的在编穴位有66个,约占全身穴位的1/10,将双足泡在热水中,可以促进全身的经络和血脉畅通,改善冬天手足冰冷的症状。如果能加一些八角茴香、红花、肉桂、生姜等热性药材煎出的药液,效果会更好。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 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但是“秋冻”须有度。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注:每个人的体质体征各不相同,应遵照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私享农庄会员请咨询您的私人健康顾问,依照健康管理方案进行调理和养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