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区学校布局优化调整
近日,太和县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获太和县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原城关镇中心学校,新设立曙光、民族、北城、南城四个中心学校,分别负责各自辖区内学校教职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城区中心学校由一变四 2012年以前,生源争夺战在太和县比较突出,形成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均衡教育发展,从2012年起,太和县开始在两家省示范高中平均分配生源,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太和中学与太和二中结为共同体,太和一中与太和八中结为共同体,使该县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此后,太和县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及幼儿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根据太和县的实际情况,决定撤销原城关镇中心学校,新设曙光、民族、北城、南城四个中心学校。 据介绍,太和县城关镇是县城所在地,共有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20多所,学生近3万人,日常管理难度大,且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中心学校由一变四之后,日常管理更加细化,有利于教研活动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近几年太和县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强,城区中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硬件设施已旗鼓相当。分成四个中心学校后,有利于中心学校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 民办学校分属中心学校管理 李军(化名)在太和县城某民办学校任教近10年。由于民办学校之间存在竞争及利益关系,多年来李军很少与外校的教师进行教学、课改等方面的交流。 李军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民办学校不愿教育主管部门过多地管理、监督他们的日常工作;民办学校的教师则无法参与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内心有种失落感,“我们好像是游离于太和县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群人”。 太和县城区中心学校由一变四之后,这种格局将彻底改变。 据太和县教育局清单政务办公室主任李安国介绍,目前太和县城共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58所,今后将分属四个中心学校,接受中心学校的日常管理,管理模式与公办学校相同。 同时,民办学校的教师今后将与公办学校的教师一样,参与中心学校组织的教研教学等活动,规范管理,共同提升办学质量。 全县成立8个学区,城乡共同发展 在城区新设四个中心学校的基础上,今年太和县根据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所在位置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强弱组合、整体均衡的原则,把全县32个中心学校组建成8个学区,每4个中心学校组成一个学区。 据李安国介绍,学区是校际之间以平等互助为原则形成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属非行政性组织。 每个学区及中心学校均由教育局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包点,包点人员的考核成绩与学区、中心学校考核成绩挂钩。 目前,太和县教育局正在谋划“无校籍管理”制度,学区间的教师可以相互流动。同时,投资1.5亿元打造“同步课堂”系统,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也能受到县城名师的指点。 在此基础上,学区间将在课题研究、学校管理、教研课改等方面进行融合,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最终达到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附:太和县城区四个中心学校划分情况 曙光中心学校: 辖第十中学、金庄中学、城关第五小学、城关第六小学、第十一小学、八里小学、育红小学、陶桥小学、岳庙小学、城关幼儿园、立安中学、育才中学、细阳小学。 民族中心学校: 辖民族中学、城关第二小学、城关第四小学、城关第九小学、城关第十小学、新兴小学、双语小学、慧文小学。 北城中心学校: 辖北城中心校(原城关中心学校)、第九中学、城关镇第一小学、城关镇第七小学、民安路小学、杜庄小学、北城幼儿园(原城关第二幼儿园)、腾华中学、育人中学。 南城中心学校: 辖第三中学附小、城关第三小学、解放路小学、沙河小学、沙河幼儿园、新星中学。(以上为初步划分情况,后期可能略有调整)
页:
[1]